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资源共享网站首页资源共享

【转】沈阳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 管理员
  • 2019-03-13
  • 1478 次阅读

沈阳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务院已将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要求,加强统筹协调,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为把旅游业培育成我市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我市旅游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制定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  “十一五”时期旅游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旅游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建设和谐旅游,持续构筑以“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为主体,其他关联产业融合发展的旅游业体系,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主要发展指标名列东北地区前茅。从2007年起,在东北地区接待国内外旅游者率先突破5000万人次,进入全国副省级城市前5名,初步实现了建设东北地区旅游中心城市的目标,为“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市委、市政府重视和主导旅游业发展。“十一五”时期,组织编制了沈阳旅游总体规划,成功举办了“世园会”,全市直接或间接涉及旅游业的投资约2340亿元,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数量、功能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5876万人次,其中入境旅游者 238万人次,分别是“十五”期间累计接待人次的2.1倍、2.0倍;旅游总收入  1991亿元人民币,其中外汇收入16亿美元,分别是“十五”累计收入的2.5倍、2.3倍。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二)深化旅游资源整合,提升旅游产品的美誉度和知名度。重点完善沈阳七大精品、十大特色系列旅游线路,与沈阳经济区各城市共同打造96条沈阳经济区旅游线路,催生旅游新兴业态。沈阳旅游集散中心和沈阳经济区(虎跃)旅游集散中心先后营业,在主要旅游景区设立的景区导示系统为广大旅游者提供了周到的服务。沈阳植物园成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之一,五爱市场成功晋升东北第一家4A级购物旅游区,于洪区小韩村蔬菜工厂+温泉会所、新民市兴隆温泉城等成为首批温泉旅游景区,新民丽景温泉宾馆(三星级)成为我市首家星级温泉饭店,温泉休闲养生旅游等新业态开发初见成效。沈阳经济区各市旅游一体化建设和东北“4+1”城市合作取得新进展,联办旅游节庆、导游员大赛和宣传促销活动,区域资源和客源初步实现互通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三)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加强行业监督与指导管理,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贯彻落实《旅行社条例》、《辽宁省旅游条例》等法律法规,修订《沈阳旅游管理规定》。认真落实与加强旅游标准化,制定和实施了沈阳市《旅行社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沈阳市农家乐管理规范与评定标准》《旅游标准合同》等,从源头、流程等各环节规范旅游经营与服务。持续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加强旅游行风建设,全市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在国家旅游局旅游研究院每个季度独立开展的“全国50个大中城市旅游者满意度调查”中,我市名列全国前茅。进一步完善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强化市场整顿,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健全旅游安全措施,制定了沈阳市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景区、旅游汽车公司“四个”旅游安全管理规范,定期开展旅游安全检查,为游客提供安全舒心的旅游环境。加强旅游人才培养,旅游从业人员数量、素质和服务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四)不断强化宣传促销工作,积极扩大客源市场。坚持国内外市场“双轮”驱动,在“活力之都   中国沈阳”的城市旅游总体形象下,创建推广“老沈阳、大沈阳、小沈阳”系列特色品牌,构建了节庆活动促销、国内展会促销、国外重点市场促销、友好协作团体互动促销和信息网络促销五大宣传平台,中国沈阳国际旅游节、国际冰雪节、中韩旅游大会三大节庆活动在创新中不断完善,走上国际化、品牌化发展之路。

(五)旅游业规模不断扩大。到2010年,发展了包括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工业遗存、现代农业等不同类型旅游业聚集区的雏形,形成了涵盖全国,辐射亚、欧、美、澳洲的旅游客源市场。旅游从业人员50余万人,接待国内外旅游者总人数571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28亿元。旅游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市国家A级旅游景区达到34家,星级饭店106家,旅行社190家,旅游汽车公司64家,旅游接待推荐单位108家。

当前,我市旅游业水平和综合实力与旅游业发达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一是旅游产品特色优势的营造还不够充分;二是现有旅游产品种类还不够丰富,国际竞争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城市旅游形象还需进一步突出,城市公共服务水平还要不断提高。这些问题有待于在“十二五”时期,通过深化发展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定位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为指导,结合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的发展新格局,围绕建设东北亚旅游、休闲中心城市,加大旅游聚集区、精品景区建设,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形成旅游品牌效应;加快新兴旅游业态开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冰雪旅游。构建东北生态温泉城;充分发挥国家装备制造业基地作用,大力发展旅游制造业。以“十二运”等全国大型活动在我市召开为新契机,积极推动我市旅游业实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

(二)目标定位

到“十二五”末期,力争把沈阳建设成为东北地区旅游集散地、国家级旅游中心城市,并向东北亚国际旅游中心城市努力奋进。

旅游经济指标,到“十二五”末,确保接待国内外游客73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实现931亿元人民币,年均分别递增5%、12%;力争达到接待国内外游客807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实现1314亿元人民币,年均分别递增7%、20%。

三、“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沈阳旅游业配合国家东北振兴规划和全市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战略的实施,主要完成十大任务:

(一)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加快推动大旅游发展方式转变

深刻领会大旅游发展理念,改革、创新发展模式,继续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社会联动发展机制,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加快完善旅游业体系,延长旅游业链,打造旅游业集群,实现大旅游的发展格局。

(二)打造旅游新业态,优化旅游业结构,加速转型升级   

1.全面推进环城温泉产业带建设。以山水为脉,以文化为韵,以特色为魂,遵循“山水相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天人合一”的基本理念,紧紧围绕建设东北亚休闲中心城市目标,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发展温泉经济,以15眼到20眼温泉井支持50个温泉旅游项目开发,努力打造3个温泉旅游聚集区,6个温泉小镇,把温泉产业打造成为我市最具活力的休闲产业。

2.全面推进棋盘山旅游业聚集区建设。坚持以山水为源、文化为魂、生态为特色,高起点建设棋盘山旅游聚集区。按照国际一流标准,深度打造棋盘山国际性一节(冰雪节)、二会(会议、会展)、三地(休闲地、观光地、度假地),引进国际著名水上观光、森林观光、文化观光等项目,完善盛京高尔夫球场功能和大型赛事承办能力,加快温泉谷(度假村)、泗水科技城、动漫文化园等项目的建设,提升植物园(世博园)、清福陵、秀湖、关东影视城、冰川动物园、森林公园、花果山、鸟岛、中华饮食博物馆等现有资源品位,拓展节会旅游、观光旅游、休闲养生旅游、文化旅游,把棋盘山打造成为国际滨湖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3.积极推进铁西旅游制造聚集区建设。抓住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有利时机,遵循国家旅游局打造旅游制造聚集区的设想,依据我市装备制造产业优势,重点开发旅游房车和客车、小型飞机和直升机、邮轮游艇主要部件、景区索道、游乐设施、运动装备、数字导览、户外活动用品、宾馆饭店专用产品生产加工等项目,把铁西新区建设成为集旅游装备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于一体旅游制造聚集园区。

(三)大力推进行业融合,积极发展旅游消费新热点

推进旅游与农业、文化、体育、工业、林业、商业、餐饮、娱乐、水利、环保、信息、科技、建筑等相关行业的融合发展,积极与相关行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相衔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发展。

(四)加强旅游精品建设,打造旅游品牌

按照市区旅游、城郊旅游、县域旅游三个层面的产品及产品组合,着力建设“十大旅游”品牌。

1.加快温泉资源开发,发展山水、温泉、康体、高尔夫等专项休闲度假旅游,以及以华强科技文化产业基地、酷贝拉青少年成长体验基地、龙之梦等为主要代表的娱乐休闲综合体项目,打造东北亚休闲中心城市品牌。

2.结合“故宫方城”整体开发建设,深入挖掘“一宫两陵”清文化内涵,打造独具沈阳特色的清文化旅游品牌。

3.以“新中国工业摇篮”为主题,以中国(沈阳)铸造博物馆为龙头,沈飞航空博览园、老龙口酒博物馆、工人村生活馆、沈阳可口可乐公司、辉山乳业、蒙牛乳业、伊利乳业、雪花啤酒、沈阳铁路陈列馆、爱新觉罗酒业等为支撑,房车和汽车生产厂等现代工业园为后端,充分挖掘我市工业旅游资源,打造工业旅游品牌。

4.发展乡村民俗旅游和农事休闲体验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促进农民以旅致富,保持县区乡村地域的民俗风情特色,丰富采摘品种,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打造农业旅游品牌。

5.将张氏帅府与民国名人故居六大公馆系列建筑产品结合,充分整合我市民国历史文化资源,并与周边的科学宫、图书馆、彩电塔、寺庙群等不同产品有机结合,积极开发文化、宗教、美食、修学、科技等特色旅游,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6.加快开发我市“五河(浑河、蒲河、辽河、南运河、北运河)五湖(丁香湖、卧龙湖、财湖、仙子湖、珍珠湖)等水上生态资源,结合沿线公园、滨水大道、高尔夫球场等,深度开发游船、滨水游憩、森林氧吧、运动休闲等项目,打造滨水休闲旅游品牌。

7.充分利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含苏军烈士陵园)、满洲省委旧址、法库县秀水河子歼灭战纪念馆、沈阳城南第一党支部纪念馆等红色旅游资源,积极促进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战犯审判所(北陵电影院)、东北陆军讲武堂、北大营遗址等改造完善,打造红色旅游品牌。

8.借助我市商贸发达优势,细化沈河区五爱、中街,和平区太原街、西塔,大东区北中街、龙之梦,铁西区兴顺街,皇姑区北行等旅游购物区(街)开发,筹建沈阳旅游商品营销中心,推进旅游商品的多样化、实用化、品牌化经营,打造商贸旅游品牌。

9.借助全国“十二运”在沈阳召开的时机,积极发展体育健身活动,突出滑雪、攀岩、野营、冲浪、漂流等体验,满足旅游者对健康、运动能力的追求,打造运动体验旅游品牌。

10.继续办好中国沈阳国际旅游节、国际冰雪节等大型旅游节事活动,提升各区县(市)依据地方特色举办的节庆活动档次,进一步丰富招商引资、服务于市民和旅游者的活动内容,打造国内外有影响的知名节会旅游品牌。

(五)深化完善行业监管机制,大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 游客至上”的理念,以满足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旅游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游客满意度为基准,完善法制和行业标准化体系、旅游基础设施和便利化服务体系、旅游市场监管和诚信经营体系、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着力提升服务质量,进一步强化旅游行政执法力度,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深化联合执法机制,切实规范市场秩序。

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健全旅游监管体系,实施旅游投诉信息监控,适时发布旅游投诉信息,打击非法从事旅游经营活动,整治欺诈行为,维护游客合法权益。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开展诚信旅游创建活动,制订旅游从业人员诚信服务准则,建立旅行社、旅游购物店信用等级制度,引导旅游者选择诚信企业。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提高行业自律水平。

加强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旅游安全和危机管理意识,完善各类旅游应急预案,实施覆盖全行业并与相关部门、行业联动的安全预警机制。健全旅游保险制度,全面实施旅行社责任险、旅游意外险等险种,提高规避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六)继续强化“活力之都中国沈阳 ”形象品牌,高效开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坚持以国内旅游为重点,分片拓展东三省、京津冀、鲁晋豫、长三角、珠三角和大西南地区等国内重点旅游客源市场;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继续加强日韩、港澳台、东南亚和俄罗斯等周边入境旅游市场的开发,促进欧、美、澳洲市场的不断增长。实施旅游市场开拓的结构策略、细分策略、季节策略、形象策略和渠道策略,加强城市总体形象品牌的研究、建设与传播。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整合旅游媒体资源,加大营销策划的力度。注重发挥社会媒体作用,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和网站等公共媒体积极开设旅游专版、专栏和旅游专题,加大旅游公益宣传力度。不断创新宣传手段和营销方式,高水平策划城市总体形象和各种传统旅游产品、专项旅游产品、特色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高质量设计制作和广泛发行旅游宣传折页、宣传册、旅游图、《沈阳自助游手册》、沈阳旅游光盘等,在市内星级酒店设立宣传品展示架,充分展示沈阳城市的古韵新风。

积极参加中国国际和国内旅游交易会、东北亚旅游博览会、中国北方旅游交易会等国内重点展会,选择参加主要境外市场展会,以宣传旅游品牌和精品线路为着力点,全面提高旅游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沈阳旅游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进一步加强假日旅游的引导和服务工作。围绕春节、“十一”黄金周和清明节、五一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小长假”,以及学校寒暑假等,根据假日休闲旅游的特点和规律,提供不同的产品组合,保证假日旅游安全与效益的双丰收。

(七)积极实施“节能减排”工程,大力发展低碳旅游

按照国家“节能减排”总体要求,积极倡导低碳旅游方式,树立低碳理念,摆脱粗放式开发,保持或恢复原生态文化、景观和环境资源;实施旅游者、旅游开发者、旅游经营者等多方面行为低碳化。

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支持星级饭店、A级景区和其他旅游经营单位改善能源管理,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企业。

旅游六要素的关联性,需要旅游业外围产业和相关产业体系的支持,共同构建低碳旅游业体系。要建立健全从单一旅游业的低碳化发展,到产业联动低碳发展,到区域经济综合低碳发展的合作机制,做好产业每个环节的节能减排工作,整体推动低碳旅游的实现。

(八)加强旅游行风建设和教育培训工作,建设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

加强旅游行风建设,推崇高尚的职业道德,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整合旅游教育资源,加强旅游学科建设,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提高旅游服务技能水平。以旅游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和就业指导,积极探索建立旅游人才供求交流平台,加快培育旅游人才市场,形成有利于旅游人才发展的机制和环境。

建立、完善旅游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健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开展旅游企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转岗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争取试点改革导游等级制度,尝试建立与导游等级相配套的薪酬制度和劳动保障制度。加强导游员知识更新培训,提升专业素质和实际技能。

积极开展旅游教育国际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旅游人才。以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教师互访、学术交流等方式,积极开展和加强国际合作,尽快实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质量与国际接轨;引进国际组织教育培训机构先进的管理、培训理念,高素质的师资以及一流的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九)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

积极关注和利用数字化、网络化等现代科技发展成果,健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旅游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旅游服务效率。积极开展旅游呼叫中心、网络营销与服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集散中心等,全面提升城市旅游服务的现代化水平。

(十)加强区域旅游合作,继续推进沈阳经济区旅游一体化

把握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以市场一体化为先导,以建设区域旅游目的地为重点,逐步实施旅游宣传促销、交通、信息、人才培养、管理服务、投融资、投诉处理等各项一体化,全面推进沈阳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工作。按照“一核、五带、十群”的区域整体产业发展格局,在保持各自城市特色的同时,加强经济区各城市旅游发展规划的融合和衔接,加快城际连接带旅游项目及配套设施建设,促进沈阳与经济区各市连接带的精品景区、旅游服务项目和小市镇建设。

创新整合区域旅游特色产品,形成客源共享,延长游客滞留时间。发挥沈阳的区域旅游中心作用,强化对全区域旅游的聚集、辐射功能,形成整体规模优势。精心培育和共同打造历史文化游、温泉养生游、休闲度假游、冰雪运动游、红色纪念游、绿色生态游、工业基地游、农事体验游、购物美食游、民族民俗风情游十大精品旅游品牌,实施新突破,形成特色旅游资源的集合效应,加大对游客的吸引力,实现跨区域延伸,使沈阳经济区旅游产品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在国内有重大影响力的旅游品牌。

四、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加大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力度

各级政府要制定鼓励旅游发展的政策,加大对与城市公共服务功能相结合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整体形象宣传、旅游节庆活动、旅游资源规划开发等资金投入。

建立多元化投资渠道。积极争取国家、省旅游专项资金的投入,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加强银企合作,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鼓励旅游企业整合、做大,并进入金融市场融资。吸引大企业(财团)和其它民间资本充分利用我市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和招商引资的有关政策,参与旅游景区开发和旅游服务项目建设,实现资本与资源的转换和最佳结合。

(二)实施优惠政策和措施,加强对重点项目的扶持

各级政府对具有示范性、引导性、社会效益显著的旅游建设项目加大扶持力度。新办独立法人、在一定规模以上、符合城市发展需要的旅游企业,其用地可享受市政府出台的相关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列入全市总体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的旅游重点项目的用地纳入市、区两级土地规划。对经县级以上政府批准,符合土地政策,利用荒山、荒坡、荒滩等开发旅游项目用地,土地使用权出让期限按国家有关规定的最长期限执行,期和其他满后可以优先申请续期。

(三)促进行业融合发展,合理开发旅游资源

在交通、水利、小城镇建设、环境保护、扶贫开发、天然林保护、农业综合开发、农村能源等专项资金投入时,要充分考虑与旅游接待功能相结合,一次投资,多环节受益,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多环节共赢。

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要符合规划要求,在立项前征求市和区、县(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建议,做好市场调研、项目论证和可行性分析,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

(四)大力扶持旅游商品研发生产

旅游商品消费是不包括在旅游团费之中,由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随机决定购买与否的一项行为,是通过消费终端引发流通、生产、研发等多环节,拉动内需的主要增长点之一。要鼓励和扶持具有沈阳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的研发和品牌营销,定期举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对优秀旅游商品的制作单位和个人实行奖励。筹建沈阳旅游商品批发展销中心,举办旅游商品展销会等,引进沈阳经济区各市特色旅游商品,开创一个经常性的品牌集中、对比选购场地,便于旅游团在短时间内集体消费。对新办旅游商品企业可享受市政府出台的相关产业政策。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所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五)实行业绩奖励制度

建立政府对旅游发展的激励机制,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重大旅游活动、旅游产品以及对旅游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企业(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以大张旗鼓的精神文明建设带动物质文明发展。对从境外、省外引来旅游专列、包机的旅行社,给予适当奖励。对年接待境外来沈过夜游客达到一定数量的旅行社,给予不同程度奖励,促进入境旅游市场加快发展。对新评定为五星级、四星级酒店,5A、4A级旅游景区,“全国百强旅行社”以及类似国家级旅游荣誉称号的相关单位,省及省级以上旅游特色乡镇、旅游专业村、旅游示范点及类似旅游等级标识的相关单位分别给予不同奖励。

(六)创新突破,促进旅游一体化建设

积极推进旅游业改革,加快制度创新、渠道创新、模式创新。推进旅游行业协会等企业自律机构的发展,推进旅游景区集约化管理,消除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体制和制度障碍,促进形成旅游大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放宽旅游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地区壁垒,简化审批手续,为社会资本公平参与旅游业发展、合理竞争创造条件。推进各类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加快沈阳经济区旅游一体化进程。

转自沈阳市旅游局http://124.95.131.71:8080/cms/20140425/139838908774494.html  


分享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