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资源共享网站首页资源共享

【转】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需要树立五个新认识

  • 管理员
  • 2019-03-13
  • 1540 次阅读

  1月15日,在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做工作报告时指出,旅游工作需要厘清一些观点和说法,通过澄清正误、深化认识,增强旅游业的产业自信、行业自信和事业自信。

  李金早表示,未来35年是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黄金期和转型攻坚期,同样也是矛盾凸显期。旅游业改革发展的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旅游行业迫切需要不断强化产业自信、行业自信、事业自信,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敢于担当的精神,不断提升整合资源、统筹发展和引领创新的能力。

  旅游究竟是软实力还是硬实力?

  旅游业是“软硬兼备、融合度高、覆盖面广、拉动力强的综合性实力”。

  长期以来,有一种说法很流行,说“旅游是软实力”,这是由旅游的文化特性决定的。但是,旅游更是一种硬实力,这是由旅游业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决定的。

  旅游业已成为综合性大产业,旅游业关联度大、涉及面宽、拉动力强,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意义重大。无论是对GDP的贡献,对消费、投资、出 口的贡献,还是对相关重点行业的贡献、对就业的贡献等,都充分体现了旅游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硬实力。回顾改革开放35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已经能看出旅游 作为硬实力,作为部分国家、地区和城市发展的重心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的综合贡献。据WTTC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世界旅游 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9.5%,对就业的贡献超过10%。在地方,旅游作为硬实力的地位也日益凸显。例如,西藏旅游业占GDP比重已经超过20%。

  因此,简单地说旅游是软实力或硬实力都不准确。那么,旅游究竟是什么力呢?在我看来,旅游业是“软硬兼备、融合度高、覆盖面广、拉动力强的综合 性实力”,是拉动就业、改善民生、形成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性产业;是国民精神文化享受、文明素质提升的重要行业;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步的重要 事业。

   是否存在“中国旅游贸易逆差”?

  应该把入境旅游与出境旅游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统筹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有一种说法很流行,说“中国存在巨额的旅游贸易逆差”,说“2013年我国旅游贸易逆差730亿美元,2014年旅游贸易逆差突破1000亿美元,5年增长近50倍,我国已成为世界旅游服务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

  但是,这实际是一个误导性的说法。

  第一,出境旅游支出和入境旅游收入,目前不是同一个统计口径,不具备可比性,更不能简单相减,就如拿椅子和杯子相比相减,犯了常识性的统计分析 错误。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海外旅游支出的统计调查制度体系。出境花费是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的中国公民境外花费,它既包括了旅游,也包括了求学、就医等花 费,是一个大口径的统计。而入境旅游收入,只是对入境游客进行抽样调查的旅游花费,两个统计数据口径一大一小,不能简单相比,更不能直接相加相减。国家外 汇管理局在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时,出境旅游花费执行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标准,口径中包含了长期(超过一年)医疗和留学费用,除常见的 出境旅游消费外,留学生等特殊人群的学费、食宿等花费以及在外短期工作人员的当地消费也划入国际服务贸易项目统计范畴。而国家旅游局测算的入境旅游收入数 据则执行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统计标准,未包含长期(超过一年)医疗和留学费用,二者在统计口径上不相同。

  第二,出境旅游支出和入境旅游收入还存在一个统计口径的差异。入境旅游花费调查分为过夜和不过夜,出境旅游花费调查则不分过夜和不过夜。此外, 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的境外花费,是根据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布的中国游客入境花费整理计算的,而各国和地区对游客在当地的人均花费统计测算方法不尽相同,各国 游客花费数据也不具备可比性。

  第三,出境购物花费高有着突出的阶段性特征和政策制约因素。我国出境旅游花费高,主要就是高在境外购物,特别是购买奢侈品上。联合国2008版 国民经济核算(SNA)调整了旅游卫星账户核算范围,将奢侈品购物从服务贸易调整到货物贸易。而现有研究发布的数据,没有扣除这一因素。按照新的核算方 式,我国出境旅游花费会在传言的数据上大大减少。而且,我国出境旅游花费有关税高和人民币升值等阶段性特征和政策因素,这不是典型的旅游消费行为,而是一 种贸易替代。随着自贸区建设、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出境游客消费逐步成熟,这种排浪式的海外购物特别是购买奢侈品消费将会回归理性。

  第四,测算出境旅游支出和入境旅游收入应该进行结构性分析和调查估算。2013年,入境旅游12907.78万人次,出境旅游9818.52万 人次,入境旅游比出境旅游还多3089.26万人次。鉴于出境旅游与入境旅游的地区结构基本一致,如果按照港澳台、亚洲、欧美等主要地区分别对出境和入境 花费进行对比调查分析,入境旅游收入很可能高于出境旅游支出。此外,计算差额还应该扣除海外接待体系的资金回流,以及出境旅游花费中发生在国内的费用。

  因此,要正确测算出真实的入出境旅游花费差,就必须扣除上述因素。根据国家信息中心课题组的初步调查研究,扣除上述因素后,不仅没有所谓巨额的 中国旅游贸易逆差,还存在顺差。2013年国际旅游支出为1286亿美元,国际旅游收入516.64亿美元,扣除留学费用约为400亿美元,奢侈品消费近 500亿美元,以及几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出境和入境旅游人均花费差距、回流等因素,至少有顺差上百亿美元。

  再者,不应当将出境旅游、入境旅游割裂孤立看待,而应建立“旅游入出境总人次”的概念。中国已从入境旅游目的地转变为入境旅游目的地与出境旅游 客源地的双重旅游国,这是民富国强、旅游发展的表现。入出境旅游在客源地、目的地国和地区产生的相关拉动是综合性的,不应只考虑某一方面。因此应该把入境 旅游与出境旅游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统筹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如外贸,讲进出口总额,反映对外经济交往的总体规模。

  旅游业只富民不富财政吗?

  事实表明,旅游业不但富民,也富财政,而且两者都会越来越富。

  还有一个观点,说“旅游业富民不富财政”。在旅游发展初期,这的确是事实。但是,旅游业发展到今天,情况已大大不同。

  发展初期,之所以存在“旅游业富民不富财政”的情况,是由旅游业发展初级阶段特点所致。到了21世纪,特别是2005年以后,情况已经发生了实 质性的改变。旅游业的富民功能在不断凸显的同时,对财政的贡献也在不断提升:一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已经逐步跨入到大企业推动发展阶段,市场主体也不再是小企 业,大批非旅游类大型企业不断进入旅游业,旅游产业化、集团化趋势加强。二是旅游发展进入大资本、大项目推动阶段,发展旅游业不再单纯依靠传统型的旅游资 源,特别是老天爷和老祖宗留下的资源。发展旅游业没有资源可以创造资源,依靠大项目创造吸引物。三是旅游业已经进入产业集聚融合发展的新阶段,旅游业的综 合带动功能全面凸显。四是税收征收体系更加严密、企业管理更加规范,大大减少了企业税收的漏损。

  在此背景下,旅游业已经成为许多地区重要的财政和税收来源。旅游对财政税收的贡献有综合带动性,除了直接的税收财政贡献外,带动相关配套服务的税收贡献也有很大规模。大集团大举进军旅游业,带来的财税及非税贡献就更加明显。

  事实表明,旅游业不但富民,也富财政,而且两者都会越来越富。随着旅游业发展的市场化、集团化、产业化、集聚化、现代化、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随着旅游业的逐步转型升级,旅游业对财政税收的贡献会不断提升凸显。

  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仅仅是消费吗?

  旅游不仅是消费热点,也是投资热点、出口热点。

  关于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我们经常都是在说对消费的贡献,在各种重要的文件中,也是将旅游仅仅放在促进消费方面加以论述。直到今天,从上到下、业内业外、从行业到理论界均认为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与投资、出口拉动无关。

  但事实上,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不仅是拉动消费,还对投资和出口都有着越来越强劲的拉动作用。旅游不仅是消费热点,也是投资热点、出口热点。

  从消费拉动看。2013年,我国居民国内旅游总花费占居民消费支出总额的12.38%。

  从投资拉动看。旅游投资需求大、热点领域多、潜力大,在其他领域投资乏力的情况下,全国旅游投资强劲增长,2014年全年完成旅游直接投资 6800亿,同比增长32%,比第三产业投资增速高15个百分点,比全国投资增速高16.2个百分点。未来三年,旅游直接投资将超过3万亿。旅游项目投资 的带动性强,如果按照1比5的带动系数,未来三年将带动15万亿以上的综合投资。乡村旅游、旅游小镇建设、休闲度假区建设、医疗健康旅游和养生养老旅游、 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海洋旅游、大型旅游演艺项目、旅游商品和户外休闲用品、自驾车和房车营地、大型旅游装备制造业等正在成为旅游投资的热点领域。

  从出口拉动看。随着出境旅游的快速增长,我国有实力的旅游企业纷纷到国外收购改造酒店,投资建设度假村,许多中国人也到国外买房产,其中很大一 部分是用于度假。旅游业对中国的出口综合带动效应日益显著。根据国家信息中心课题组初步测算,2013年旅游业拉动出口约占当年出口的7%以上。出境旅 游,以人员“走出去”为先导,带动对外投资、货物出口、技术出口、服务出口,是新一轮出口和对外投资的先遣队。

  ? “旅游六要素”能涵盖今天的旅游吗?

  “商、养、学、闲、情、奇”可作为旅游发展要素。

  一说到旅游,人们就会提及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应当说,“六要素”精辟概括了旅游活动,是至今对旅游业描述最简洁、最准确、传播最广的概念。

  如今,激发人们旅游的动机和体验要素越来越多,需要拓展新的旅游要素。总结旅游业这些年的发展,在现有“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基础上,可否概括出新的旅游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前者为旅游基本要素,后者为旅游发展要素或拓展要素。

  “商”是指商务旅游,包括商务旅游、会议会展、奖励旅游等旅游新需求、新要素;“养”是指养生旅游,包括养生、养老、养心、体育健身等健康旅游 新需求、新要素;“学”是指研学旅游,包括修学旅游、科考、培训、拓展训练、摄影、采风、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闲”是指休闲度假,包括乡村休闲、都市休 闲、度假等各类休闲旅游新产品和新要素,是未来旅游发展的方向和主体;“情”是指情感旅游,包括婚庆、婚恋、纪念日旅游、宗教朝觐等各类精神和情感的旅游 新业态、新要素;“奇”是指探奇,包括探索、探险、探秘、游乐、新奇体验等探索性的旅游新产品、新要素。

  拓展出“商、养、学、闲、情、奇”旅游发展六要素,也只是基于现阶段实践的总结,随着旅游不断升级,今后还会拓展出更新、更多的旅游发展要素。这是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趋势!(中国旅游报 本文根据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工作报告整理)

http://www.cnta.com/html/2015-1/2015-1-16-14-14-08780.html

  在1月14日召开的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以《开辟新常态下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天地》为题做工作报告。报告总结了2014年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情况,辨析了行业内外的5种认识,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未来3年的工作计划,对于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旅游业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报告为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对旅游业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汪洋副总理对旅游工作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旅游业的关注,释放着旅游业日益重要的讯号。报告从发展环境、品牌开发、管理和服务、开放合作4个方面总结了2014年我国旅游业的新成就,从改善生态环境、拉动消费增长、促进投资出口、扩大居民就业、带动改革开放等9个角度阐释了旅游业正在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增长点。这让我们看到了旅游业发展已经有了良好的环境和基础,看到了旅游工作者们已经投入大量的热情和精力,也看到了旅游业未来发展的希望和空间。可以说,报告让我们以更高的站位、更远的眼光,充分认识当代旅游业。

  报告为旅游业发展澄清了认识。报告通过旅游业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阐明了旅游是软实力,更是硬实力,是“软硬兼备、融合度高、覆盖面广、拉动力强的综合性实力”;通过出境旅游花费和入境旅游花费统计口径的不同、出境购物花费存在的阶段性特征和政策制约等因素,指出了“中国旅游贸易逆差”说法的误导性,有力地论证了“旅游服务贸易实际是顺差”的论断;通过旅游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及现阶段特点,阐明了旅游业对财政的综合性贡献,“旅游业富民不富财政”已经成为历史;通过旅游投资、旅游出口的发展,阐明了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拉动消费;通过“商、养、学、闲、情、奇”的旅游发展要素,与时俱进地丰富扩展了传统的旅游“六要素”。

  报告以全面的认知、专业的视角、深入的分析、浅明的讲解,厘清了行业内外的一些观点,起到了辨析正误、深化认识的作用,极大地增强了旅游业的产业自信、行业自信和事业自信。

  报告为旅游业发展绘制前进路标。报告用三分之二的篇幅部署了2015-2017年全国旅游工作,提出要紧紧围绕“文明、有序、安全、便利、富民强国”五大目标,推出旅游十大行动,实施52项举措。总体而言,呈现出以下特点。

  ——发现问题“准”。针对当前旅游市场秩序失范问题,提出健全督办等4项制度,加强综合整治、创新监督形式、打击失信行为、完善保障管理等措施,针对性强,全面到位;针对屡次引发舆论热潮的不文明旅游行为,提出重点整治出境游不文明行为、分级建立游客不文明档案、做好全社会宣传动员等措施,既充分重视了软环境,也着重推出了硬措施;针对景区尤为突出的厕所问题,提出启动旅游厕所革命、推进旅游厕所建设、提升公共服务功能、推进交通便捷服务体系建设等措施,目标明确,措施具体,让人对未来景区环境充满期待。

   ——制定措施“新”。随着不断加快的信息化进程和人们日益增长的体验化需求,旅游业发展面临诸多时代性挑战,能否与时俱进、锐意创新,对于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都至关重要。针对这个问题,报告给我们带来了可喜的答案。如: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作用,创新旅游产业促进机制;大力开发新产品新业态,促进旅游消费转型升级;开拓旅游外交,构建旅游对外开放新格局;打破地区藩篱,创新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积极主动融入互联网时代,用信息化武装旅游业和社会管理。这些措施无不含有“新”意。报告通篇“新”字近150个,足见其对新常态的认识和争取新发展的信心。

  ——发展心态“稳”。尽管发展形势日新月异、发展契机时不我待,但是报告却没有盲目和冒进,而是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提出通过建立安全预警机制、强化重点环节监管、增强游客安全意识、建设紧急救援体系、完善保险保障体系等措施,积极构建旅游安全保障网;以对旅游业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提出通过做实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开展门票价格管理改革试点、分步推动跨境旅游合作、主动参与自贸区改革开放、规范旅游协会发展等措施,积极推进旅游体制建设。这充分体现了国家旅游局在谋划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坚持试点先行、循序渐进的科学态度和立足实际、谋求长远的沉稳步伐。

  报告以全新的思维视角、扎实的专业知识、全面的统筹谋划,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活力,提供了动力,指明了方向。如何将之落到实处,则需要社会各个层面共担使命、协同发力。

  立法、执法及旅游相关管理部门应立足依法治国的大背景,践行依法治旅、依法兴旅的新要求,既要尽快完善旅游法律体系建设,也要充分整合各领域与旅游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旅游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各级政府及旅游管理部门应主动研究报告内容,充分发挥属地和属人管理职责,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定落实报告中措施的具体方案,实现纵向对接、横向互联,建立起旅游业各个地区、各级部门同抓共管的新局面。

  旅游从业人员应主动研读报告,专家、学者们应充分发挥理论优势,为旅游业发展献智献策;旅游企业应充分发挥实践优势,为旅游者提供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服务。

  大众媒体与社会舆论应高度关注旅游业发展,结合自身优势,能发光的发光、能发热的发热,为旅游业新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广大旅游者则要从我做起,支持旅游业发展,争做文明、理性、负责任的旅游者,让人生旅程更加精彩。(中国旅游报)

http://www.cnta.com/html/2015-1/2015-1-16-{@hur}-27-90175.html


分享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