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资源共享网站首页资源共享

【转】世界遗产在辽宁

  • 管理员
  • 2019-03-13
  • 1897 次阅读

世界遗产在辽宁

 

“世界遗产”几个字,如今已成为对文化或自然景观最高的“嘉许”,用一段简要的文字和图片,说一说辽宁省境内的“世遗项目”,给有兴趣的朋友作为旅行参考。

为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11月16日在第十七次大会上正式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6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成立,并建立了《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广义的讲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文化景观、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等五类。

中国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公约》,1999年10月29日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截止2015年,经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世界遗产共有48项(包括自然遗产10项,文化遗产34项,自然与文化遗产4项),含跨国项目1项(丝绸之路)。在数量上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意大利(51项),西班牙(44项)。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项”的概念。一些媒体文章中提到中国有“47处”世界文化遗产,这是不正确的。因为一些项目是有多个子项,也可说是由“多处”组成的。如2014年刚刚通过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跨国项目,则是指从中国古代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进入天山山脉地区,路网跨距近5000公里,总长达8700公里。包含了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境内33处遗址遗迹,其中中国段陕西、河南、甘肃、新疆四省区共22处遗产点。

在辽宁省境内的世界遗产截止2014年共有六处,不是六项!而且这六处都是大项目中的子项,而不是单独的一项。

第一处世界遗产:九门口长城(葫芦岛市绥中县,2002.11)

大家会很奇怪,这个最不出名的地方,竟然是辽宁省内的第一处世界遗产,但的确是真的。

“长城”在1987年12月,成为了中国的第一个世界遗产项目,至今只有一处“扩展项目”,即2002年11月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验收,获批为长城扩展项目,挂牌为世界遗产。当时也是东北地区的唯一世界遗产。

这段长城据考证始建于南北朝北齐时期,原名字叫“一片石”,现存长城修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  年),因位于辽宁与河北省的分界处,被誉为“京东首关”。叫九门口长城,因为其城桥下有九个泻水城门而得名,九江河水自西向东直入渤海,非常壮观,因而也有“水上长城”的美誉。明末,李自成与吴三桂也曾经在这里激战。

顺便说一下丹东宽甸鸭绿江边的“虎山长城”。一些朋友谈到辽宁境内世界遗产时,会把“虎山长城”也算进去,这是不准确的。长城列入世界遗产是在1987年,而发现虎山长城遗址是在1990年。之后,虽然当地政府在1992年修复了600多米虎山城墙,2000年又修复了1000多米的城墙主体,但该段城墙始终没有被正式列入长城扩展项目。当然目前国内学界已经有基本共识,认定了虎山长城作为明代长城东端起点的地位。

对于长城的调查和研究工作,近些年均一直在进行。国家文物局于2012年6月5日在北京宣布,历经近5年的调查认定,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等15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43721处。之前,国家文物局曾于2009年首次公布明长城调查数据,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这些新数据,相对于1987年申报世界遗产的资料,已经过大量的更新。

 

第二处世界遗产:沈阳故宫(沈阳,2004.7)

北京故宫,也就是紫禁城,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在1987年12月列入世遗名录。2004年7月,沈阳故宫作为该遗产扩展项目被列入名单。同年被作为扩展项目列入的还有“清代关外三陵”。

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是目前中国仅有的两处皇家宫殿,当然沈阳故宫只是当时偏安一隅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宫殿,修建于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虽然后世帝王、特别是乾陵皇帝又扩建了很多建筑群,但规模和气势上,与北京故宫相差甚远。但这里的建筑,凝结了汉族、满族、蒙古族等多样化特色,与紫禁城是不同的味道。

 

第三处、第四处、第五处世界遗产: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抚顺新宾及沈阳,2004.7)

上述三座清代早期的帝王陵寝,与沈阳故宫是同一年被列入扩展项目的,这三座陵寝也被俗称为“清代关外三陵”,是在定鼎中原后清代皇帝的老祖宗的坟。

世界遗产“明清皇家陵寝”项目,在2000年11月被批准,当时包括清东陵(河北遵化)、清西陵(河北易县)、及明显陵(湖北钟祥,明嘉靖皇帝亲生父母的陵墓)。2003年7月,明孝陵(江苏南京,朱元璋陵墓)和明十三陵(北京昌平,明代皇帝墓葬群)被列入。2004年7月,清代关外三陵被列入。

关外三陵,一般熟悉的是位于沈阳市东郊和北郊的“福陵”、“昭陵”,在沈阳当地也俗称为“东陵”、“北陵”。(这里的东陵,不要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陵墓群”混淆了)。

清福陵,埋葬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妻子叶赫那拉氏  孟古姐姐(皇太极生母、孝慈高皇后)。

清昭陵,埋葬的是清太宗皇太极与原配妻子博尔济吉特氏 哲哲(孝端文皇后)。

位于抚顺新宾的“永陵”,是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小的一座,但确是埋葬人最多、辈分最高的一座。新宾县的永陵镇,原来这个地方叫“赫图阿拉”,是努尔哈赤及父祖的居住地,也就是清代皇家的祖地了。所以努尔哈赤的祖先大多埋葬于此,随着清朝政权的扩张和发展,后世皇帝对祖宗陵墓的修建也非常重视。在顺治十五年,始建成目前的陵寝规制。(在这个过程中,努尔哈赤的父祖的陵墓也曾迁移到辽阳东京陵,但又迁回了这里)。

永陵内,埋葬了努尔哈赤的六世祖孟特穆(就是曾祖的曾祖)、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这四位直系祖宗,在皇太极称帝的崇德元年被追尊为“王”,在顺治五年又被追尊为“皇帝”。所以在今天的永陵内是有四座并列的碑亭,分别是为四位祖宗修建的。同时,努尔哈赤的大伯父礼敦、五叔塔察篇古,也被作为陪葬者埋在这里。(当地走进永陵最后一个院落,只能看到五个坟头,可是为什么说埋了六个人了,故事还是多多的,以后再专题写了)。

 

第六处世界遗产:五女山城(本溪桓仁,2004.7)

2004年是辽宁省世界遗产丰收的一年,一下子多了五个遗产单位。这一处是“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项目,本溪桓仁的五女山城与位于吉林集安的多处王城及墓葬一同被列入,当然大量的高句丽遗迹还是在集安。

辽宁省域自古以来就是边疆之地,在交通不便的年代与中原是相隔甚远的。公元前37年,东北有一个少数民族叫“夫余族”,一位首领“朱蒙”建立了一个国家“高句丽”(切记不是“高丽”)。这个国家很顽强的存在了705年,经历了中原地区从西汉到唐代。它的中央政权所在地,也就是都城,最早就在桓仁的五女山城。第二代王“琉璃明王”,迁都到今天吉林省集安市,如今在这段鸭绿江边留下了大量的王城和墓葬遗迹。公元427年,第二十代王“长寿王”又迁都到平壤(你没看错,就是今天的朝鲜平壤)。后来又延续了近300年,在公元668年,被唐代大将薛仁贵所灭,第二十七代王宝藏王被俘虏。

所以2004年7月,朝鲜政府申请的“高句丽古墓群”也同时获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主要是指平壤附近的高句丽晚期墓葬。(朝鲜另一个世界遗产项目是2013年通过的“开城历史古迹和遗址”)。

高句丽的历史在中国史籍上往往与“高丽”所混淆,所以近代也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是中国的观点和朝韩的观点。中国认为高句丽是中国古代的边疆少数民族,与后来朝鲜半岛的王氏高丽政权没有直接传承关系。朝韩则认为,高句丽是他们的祖先,东北地区疆域原来都是朝韩老祖宗的。(当然我们是坚持中国观点的,朝鲜半岛一直都是中国的附属国的)。

综上,也就有了桓仁五女山城的历史地位,是高句丽的祖地。

除了上面六处世界遗产名单景区,还有三处被列入预备名单项目。

(1)辽代木构建筑:义县奉国寺大雄殿(辽宁义县)

(2)红山文化遗址:牛河梁遗址(辽宁省朝阳市)

(3)中国明清城墙:兴城城墙(辽宁省兴城市)

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预备名单》是申报世界遗产的先决条件,至少每10年修订一次。中国首批《预备名单》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第二批《预备名单》由于2006年12月公布并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一版的45项不同类型文化遗产,于2012年11月17日正式公布。

http://myln.qq.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0778


分享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