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资源共享网站首页资源共享

【转】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缘起和早期发展

  • 管理员
  • 2019-03-13
  • 1818 次阅读

1978年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结束了十年动乱,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一般认为,以1978年作为现代中国旅游业发展元年是因为当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但事实上,同年10月9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泛美航空公司董事长西威尔前后与旅游总局(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1982年8月后改称国家旅游局)、民航总局的领导谈话时说:(民航、旅游)用管理经济的办法来管理,要抓利润,利润不是“帅”,也是“将”嘛。此外,1978年12月10日陈云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东北组的发言中,提出要重视旅游事业的发展:现在的旅游事业,是行政管理,还不是业务管理。旅游收入,比外贸出口收入要来得快,来得多。在此之前,发展旅游业(入境旅游)的着眼点主要在于政治宣传,并没有将其作为经济事业来发展。正是小平和陈云同志的讲话成为我国现代旅游业转型的发号令。为了解决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外汇短缺,开始大力发展入境旅游,但当时旅游还是一项新生事物,人才匮乏,旅游教育也是白手起家,尤其是对于旅游是不是一门学科(或学问),社会上和学术圈内都存在着很大争议。旅游是不是一门学科关系到能否拿到在高校立足的身份证。而旅游成为一门学科进入高等学府是经历了一番曲折过程的。

1979年南开大学历史系著名现代史专家魏宏远去北京看望老同学席海潮,席海潮时任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办公室主任兼政策研究室主任,当谈及我国旅游事业发展的前景时,席海潮当时就建议母校南开设立旅游专业,以应国家急需。魏宏远对此很感兴趣,因旅游是与文化历史联系在一起的。回校后,魏宏远向著名经济学家滕维藻校长陈述并申请办一个新专业。南开要办旅游专业的消息一经传出,引发了关心南开发展的校内外人士的不少非议,有人认为“旅游不就是打个小旗,带着游客去游山玩水吗!”“这种导游在中专办个专业,学一、二年就可以了”。有的提出“办个短期培训班就行了。”认为“旅游不是学问”“更谈不上是学科”,南开作为全国重点大学“办旅游是自降身价”。这些议论,有的来自官场的老校友,有的是经济学家,甚至还有一位北京很著名的学者专门为此事写信给滕校长,反对设立旅游系。这些议论引起了滕校长的高度重视,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滕校长本着兼听则明的民主作风,也倾听来自旅游部门的意见,他们认为旅游将发展成为产业部门,旅游有国外和国内两个市场,旅游企业需要经营管理人才,旅游景点需要规划管理人员,导游需要多种外语并懂得文化历史,旅游应该是一门学科。在充分的调查研究之后,这位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翻译出版了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名著《通往奴役之路》的国内研究跨国公司的权威,以其敏锐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敢于担当的使命感,力排众议,与娄平副校长一起拍板决定在全国重点大学中率先创办旅游专业。今天,旅游专业不仅有本科生,还有硕士生和博士生,这在当时是难以想象的。但当南开上报教育部,申办旅游管理和旅游英语专业时,碰到了极大的难题,这就是在教育部当时制订的专业目录上没有这两个专业。在教育体制改革还没有深入到改革专业目录的情况下,南开是没有权利设置新专业的。尤其是在教育部内部相关的司局领导同样持有“旅游不是学科,不必在高校办此专业”的看法,这更是难上加难了。如得不到教育部的批准,那合作办学就只能半途而废了。幸运的是,教育部综合教育司财经政法处王泽农处长是一位有识之士,热心支持新事物,他是教育部的老人,与一些司局长是“文革”前的同事,与部领导也能说得上话,经他与有关司局领导沟通商讨后,终于会签同意,再经部领导批准后,于1981年3月正式下文,同意南开增设旅游专业,学制四年,1981年开始招生。经过一年多的反复酝酿,并经教育部批准设立旅游专业后,在老校友席海潮的引荐下,旅游总局教育司司长陈淑辛来南开与李万华、王大璲、李国骥多次商谈,终于在1981年6月17日签订了南开有史以来第一个合作办学协议,旅游总局向南开投资440万元,南开为该局每年计划招生100名,设旅游外语和旅游经济两个本科专业(1998年后,因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将旅游专业从经济学门类中调整到管理学门类,旅游经济专业也随之改称旅游管理专业,下同),全国各省招生,首届学生中就有现任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江、国家旅游局驻泰国办事处主任张新红。这一协议开创了南开与教育部外的中央部门合作办学的第一例,也是教育部部属高校中的首例。1981年9月新生开学上课。建专业后的前两年该专业设在历史系。1982年4月成立旅游学系(这是全国高校中最早设立的旅游学系),任命何自强教授为首任旅游学系主任,并将该系改属经济学院领导。1983年南开经济研究所鲍觉民教授和其西南联大时期的弟子何自强教授首批招生旅游地理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我有幸成为首批三位开门弟子之一,从此走上了旅游学术研究道路。申葆嘉、林南枝两位先生为南开旅游学科和旅游学系的创建发挥了重要作用,早期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有:李维树、沈桓、马振玲、吴清心、吴士民、郭惠远、沈瀛、杜江、向萍、韦荣臣、李天元、江月启、王凌云、徐红、甘朝友、张凌云等。

除南开大学外,旅游总局还与其他几所院校合作创建旅游专业。其中最早的是杭州大学,1980年创建了全国第一个旅游经济本科专业(现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酒店管理学院院长谷慧敏教授是该校的首届学生),并于1984年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987年旅游经济专业扩展成旅游系。1993年杭州大学旅游学院正式成立。创始人陈纲教授是全国首个旅游的“海归”博士,曾留学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大学(现属塞尔维亚)。陈纲教授与吕建中、傅文伟、邹益民、周进步等当时的中青年骨干创立了杭州大学旅游学科。1998年杭州大学整体并入浙江大学,改称浙江大学西溪校区。

西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也是于1981年开始招生的,旅游总局和西北大学商定投资120万元设立旅游管理专业(当初称旅游经济专业),在校长郭琦和政治理论系主任何炼成、系党总支书记李德江等人的大力支持下,1981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批旅游管理本科生,并同时聘任毕业于南开大学的朱玉槐教授为旅游管理专业主任。朱玉槐教授带领几位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冯宗苏、张辉、张晓明、罗莉、胡阳舟等人组成了创建团队,朱玉槐教授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1985年国家旅游局又投资240万元在西北大学设立旅游会计专业,同年成立旅游管理系,朱玉槐教授任第一任系主任,下设3个教研室,冯宗苏担任旅游管理经济教研室主任(上世纪80年代后期来京工作,曾任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司长、中国国际旅游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等职),徐芳任外语教研室主任,张晓明任会计教研室主任。

 除与中央和地方院校合作共建旅游专业外,国家旅游局曾有过自己的直属本科院校。1983年2月1日,国务院做出批复,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北二外)由教育部划归国家旅游局主管,成为国家旅游局唯一直属本科院校,划归国家旅游局主管后,首任校长由时任国家旅游局局长的韩克华兼任。学校开始转型重点建设旅游学科,提出了以外语为基础,旅游为特色的发展战略。出现了一批全国早期研究旅游的学者,如庄玉海(曾留学于美国康奈尔大学饭店管理学院)、吴正平、李良玉(留学德国)、罗结珍(留学法国)、王立纲(后调任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司长)、张宝玉、孙仲明、蒋桂良、庞规荃、阎长城等,以及青年学者王柯平、张辉(由西北大学调入)、邹统钎、谷慧敏、殷敏、张吉林(现任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司长),为该校的旅游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这段时期,学校的大门上同时挂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中国旅游学院”两块牌匾,故有旅游界的“黄埔军校”之誉。2000年,随着高校体制改革,北二外由国家旅游局划归北京市教委市属院校。现任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江博士曾任该校的校长,现任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曾任该校校长助理兼科研处长。

以上这4所院校,由于在旅游本科专业创建过程中相继都得到了旅游总局的资金支持和业务指导,长期以来,被全国旅游教育界尊称为“老四家”。在“老四家”后,在廖承志先生大力支持下,1983年直属国务院侨办的华侨大学开始筹建旅游系,周达人教授出任系主任。1984年开始招生导游和旅游管理两个方向的大专生,1986年开始招生本科。2004年旅游系升格为旅游学院。1986年9月25日,国家旅游局与中山大学签署协议,开办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并在教学设备和教材等方面给予资助;学制4年。1987年招生20人,从1988年起,每年招生40人,面向全国统一招生,统一分配。而后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发展成为酒店管理系,设在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专业带头人是从上海旅游专科学校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酒店管理博士的汪纯本(亦名汪纯孝)教授。2004年4月又成立了由保继刚教授领衔的旅游学院。

在大专层面,全国第一所培养旅游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专科学校是创立于1979年9月的上海旅行游览专科学校,隶属上海市外办,首任校长由时任上海市外事办公室主任的齐维礼兼任。1980年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上海旅游专科学校”。1984年4月划归上海市旅游局、高教局双重领导(校长改由时任上海市旅游局局长严廷昌兼任)。1986年划归国家旅游局领导。1991年2月更名为“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划归上海市教委领导。2003年划归上海师范大学管理。早期中青年骨干教师有:周志炯、汪纯本、尉文树、屠如骥、何建民、刘纯、梁保尔等。

此外,1979年旅游总局还与大连外国语学院合作,在该院筹建日语导游翻译专业,并于1980年面向全国招生,统一分配,学制4年(本科)。1986年年初,国家旅游局又委托西安外国语学院(2006年改名为西安外国语大学)在该院的旅游系(1985年成立)内开设英语、日语翻译导游大专班,学制2年(后改成3年),面向全国招生,统一分配。同年国家旅游局又委托长春外国语专科学校(1984年成立,后并入长春大学)开办日语翻译导游专业,学制2年,面向全国招生。

总之,从1980年起,国家旅游局先后投资2654万元,与杭州大学、南开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西北大学、中山大学、长春外国语专科学校、大连外国语学院等7所院校,联合开办了旅游系或翻译导游专业。

在上述这些与国家旅游局合作的院校之外,全国最早的旅游本科院校是始建于1978年10月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分院,1979年9月在该分院的基础上筹办北京旅游学院,直属北京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先后更名为北京市旅游事业管理局、北京市旅游局和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首任院长是当时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李越然。廖承志先生为“北京旅游学院”题写了校名。国内资深旅游学者王洪滨、李明德先生等就是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调任到分院后,才改行从事旅游教学研究的。当时,北京旅游学院聚集了一批国内早期旅游研究的先行者,除了上述提及的两位学者外,还有张践、刘振礼、杨乃济、蔡万坤、张汝昌、刘德谦、邢道隆、孙本爱、宁泽群、赵晓燕等中青年学者。在历任北京旅游学院领导中,朱葆琛教授后来曾任国旅总社副总经理、国家旅游局综合业务司司长;吴统慧教授曾任北京市旅游局局长;孙维佳教授曾任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等职。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罗森酒店管理学院副院长王有成教授在负笈美国之前也曾是北京旅游学院外事处处长。1985年4月,经国家教委(现改称教育部)批准,正式定名为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主管部门也随之改为北京市教委。这所国内最早设立的旅游学院一度被边缘化。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发展旅游学科,加大了对于旅游学院的投入和人才引进,近两年先后引进的应届博士毕业生、海归博士、高层次人才达20多名,专任教师已达150多人,教学实验室数量和教学环境都位居全国前列,旅游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此外,还有几位最早从事旅游研究和教学的个人和团队,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现更名为地理与资源研究所)郭来喜研究员和北京大学陈传康教授,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的一些专家学者。

1979年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正式组建了旅游地理学科组,郭来喜任组长,成员有杨冠雄、宋力夫等。这是我国成立最早的旅游研究组织。郭来喜研究员被推崇为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创始人。旅游地理学科组成立之初的工作主要是考察长城及其沿线旅游资源和桂林旅游风景区,并对旅游地理学的性质与任务,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中国特色的旅游事业发展道路等课题作了探索研究,并为北京旅游学院(筹)开设了“中国旅游地理”基础课,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干部培训班做了“旅游地理专题讲座”。1982年旅游地理学科组将三年来的研究成果汇编成《旅游地理文集》,虽然该文集是内部发行,但在当时的旅游地理学术圈内颇具影响。北京旅游学院筹办处编辑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观赏》文集,也是内部发行的,同样具有很大影响力。论文作者都是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如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吴传钧、郭来喜、杨冠雄;北京大学的陈传康、谢凝高;清华大学的何重义、曾昭奋;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的孟兆帧;南京大学的吴友仁、苏世郡;同济大学的陈从周;杭州大学(现已并入浙江大学)的周复多;北京旅游学院(现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的刘振礼等。

陈传康教授早在20世纪70年代在大学本科自然地理教学中就开设了旅游地理专题。1980年全国高校综合自然地理教师研讨班上,他讲授了“建筑景观学”和“旅游地理”专题,同年发表了《天然风景组成及其构景》《建筑与景观》《园林建筑景观》等文章,陈传康教授是我国旅游地理学的拓荒者和奠基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物资经济研究所外贸旅游室乔玉霞、张广瑞、魏小安等是较早从事旅游经济研究的学者。1988年年底,魏小安调入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政研处工作,参与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孙尚清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重点课题“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旅游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等非常具有前瞻性的论点,这个成果为后来国家旅游局的一系列宏观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黄辉实研究员领导的团队(成员有沈杰飞、吴志宏、王大悟、范家驹等)在国内最早从事旅游经济理论研究,他与王大悟主编的《旅游经济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是国内第一本旅游经济学教材。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科院这两个国家级的研究机构虽然不属于教学单位,但都承担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的任务,其中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的郭来喜和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的张广瑞两位是指导旅游学科博士生最多的导师,旅游学科虽然在教育部系统内不那么被认可,而国家级的最高科研学术机构对其却非常重视。特别是旅游行业行政管理部门需求殷切,主动委托一些高校或与高校合作创建旅游学科和旅游院系。高校工作的三大任务是: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其中核心是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带动科学研究,再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于经济社会建设。但旅游学科并非如此,而是逆序发展,是由社会服务(行业需求)推动科学研究,继而带动学科建设。形成了由行业需求和科学研究来倒逼学科建设这一逆向发展路径。在旅游学科的建设中,旅游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表现都要比教育部门更为积极和主动,这也是长期以来“老四家”院校在全国旅游院校中享有较高地位的原因,也是旅游学科实践性较强的具体体现。现在回想起来,南开滕维藻校长当年能下决心成立旅游学系,真是独具慧眼,眼光超前。

总之,在上世纪80年代初,在国家旅游局和相关学科众多学术前辈的共同努力下,旅游学科终于呱呱坠地了,从此旅游教育在本科高校中有了立足之地。最早从事旅游教育的教师都是来自不同的学科背景,为了我国旅游教育事业,半路出家,开疆拓土,“教中学”与“学中教”,第一代教师与第一代学生教学相长,共同成长成为当年旅游教育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杜江博士将其称为“泛一代”。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人才需求急剧增加,旅游学科在全国各大高等院校百花齐放、开枝散叶,为今天的旅游教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作者:张凌云,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摘自2017年10月10日《中国旅游报》)

转自: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

https://mp.weixin.qq.com/s/z9pwN_G6mTfPK3ljOk26ug


分享到:
Top